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专区
【以案·说险】警惕!暑假来临,这些“诈骗陷阱”正盯着你的生活费
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19日
近期,警方披露多起青少年网络诈骗案例,不法分子针对未成年人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,布下多重陷阱:或诱骗未成年人在游戏内进行大额充值,或通过“扫码领福利”“刷单兼职”等幌子设套,更有甚者利用社交软件接近青少年,以虚假承诺诱导转账,致使不少家庭蒙受财产损失。通过三个真实案例,带你识破骗局套路,守住钱包里的“生活费”。
案例 1:一条“免费福利”短信,泄露信息引连环骗
大学生小李收到“免费领四六级真题”的短信,点击链接后填写了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和家长电话。没过多久,骗子就冒用“教育局”名义来电:“你的助学金发放异常,需先交‘保证金’5000 元,否则取消资格。” 小李慌乱中转账,直到家长联系学校才发现被骗。
风险启示:学生群体常因“贪小利”泄露个人信息,而信息泄露正是诈骗的开端。保险公司在服务中发现,此类案件中,80% 的受害者是因“轻易透露敏感信息”给了骗子可乘之机。
案例 2:“刷单赚零花钱”,学生成“待割韭菜”
大二学生小王在社交平台看到“刷单兼职,日赚 200 元”的广告,第一单充值50元很快返利60元。当她按要求完成“连环任务”,累计充值8000元后,对方却以“操作失误”为由拒绝提现,账号也被拉黑。小王的生活费化为乌有,还背上了小额贷款。
风险启示:“低付出高回报”的兼职诱惑,恰恰是骗子利用学生“想赚钱”心理设下的圈套。我们在处理相关家庭的保险咨询时发现,这类损失往往难以通过常规保险覆盖,因为“主动参与风险行为”不在保障范围内 ——守住理性,才是最好的 “防骗险”。
案例 3:游戏皮肤诱惑背后的“恐吓转账”陷阱
北京一名小学生晨晨在游戏中结识一名自称要赠送珍贵皮肤的队友,随后通过社交软件添加对方为 QQ 好友。骗子通过语音识别出晨晨是未成年人后,以其“逃避防沉迷机制导致公司账户冻结”为由进行恐吓,威胁报警、告知家长和老师。晨晨在恐惧之下,按对方要求拿姥姥的手机操作,先通过收款码输入支付密码转账,在转账受限时又按指示购买电子商户充值卡,最终导致姥姥账户中八万余元被诈骗。
风险启示:不法分子常以“赠送游戏道具”“免费福利”等为诱饵,通过社交软件接触未成年人后,利用其社会经验不足、易恐惧的特点,编造“账户冻结”“涉嫌违规”等理由进行恐吓,再以“保密”“解决问题”为借口,诱导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转账或购买充值卡,造成家庭财产损失。
青少年暑期“防骗小贴士”
1. 给个人信息上把 “锁”: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密码、家长支付密码绝不透露,不乱扫不明二维码,不填非官方表单;
2. 对“赚钱诱惑”说“不”:不轻信陌生来电,正规兼职不会让你先交钱,“刷单”“代刷信誉”本身就是违法行为,别让贪心变成后悔;
3. 遇“紧急情况”缓一缓:收到转账、借钱请求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当面核实,哪怕对方催得再急,“等一等”也能止损;
4. 记牢“止损热线”:一旦被骗,立即保存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,拨打 110 或 96110,及时报案是追回损失的关键。
虚拟世界中那些看似“慷慨大方”或“高价诱惑”的背后,往往隐藏着精心策划的诈骗陷阱。暑期安全不放假,家长需提高警惕,加强对孩子的防骗教育,教会他们识别陷阱,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。让孩子们在享受假期乐趣的同时,远离诈骗风险,度过一个平安、快乐的暑假。
TODAY 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