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费者教育及风险提示
发布时间:2024年09月27日
近年来,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,保险欺诈案件频发、欺诈手段日益翻新,严重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保险行业的信誉。广大消费者要对保险欺诈行为提高警惕,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,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一、保险欺诈定义
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《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》,保险欺诈是指利用保险合同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,主要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,骗取保险金;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、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,骗取保险金;故意造成保险事故,骗取保险金的行为等。
二、保险欺诈常见手段及案例
㈠ 常见车险诈骗手法
⒈谎报交通事故发生时间,先出险后投保、酒驾延迟报案;
⒉伪造或故意制造交通事故,摆放虚假现场,伪造证明索赔;
⒊夸大交通事故损失程度,小事故意扩大化,骗取高于实际损失的赔偿。
㈡ 常见财产险诈骗手法
⒈隐瞒危险情况投保,或故意损毁财产索赔;
⒉虚构保险标的,或将他人财产作为本人财产进行索赔;
⒊伪造现场、编造假账目和货物单证,虚开发票等进行索赔等。
㈢ 常见意健险诈骗手法
⒈隐瞒健康状况投保,保险生效后再住院进行报案索赔;
⒉虚构保险标的或谎称意外事故,串通医院篡改病历材料索赔;
⒊伪造事故证明、住院病例及医疗发票索赔等。
此外,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,以“保单分红”“保单升级”“赠送礼品”“售后服务”等名义联系保险消费者,取得信任后,贬低消费者已购买的保险产品价值,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,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“理财产品”,此行为很可能涉嫌诈骗,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。
三、加强欺诈风险防范
㈠ 时刻保持风险意识。要树立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,谨慎看待各类标榜“低风险、高回报”的理财项目,切勿受所谓的“高额回报”蒙蔽;同时,尽管部分人身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,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,以保障功能为主。消费者要谨慎退保,以免失去保险保障。
㈡ 选择正规购买渠道。在购买保险产品时,务必选择正规的保险公司或合法授权的代理机构,注意规避不法机构或人员的套路陷阱。此外,应妥善保管保单和个人信息,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,不轻易将所持保单、个人身份证件等出示或委托他人,不与无法核实身份的人员签订任何私下协议,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。
㈢ 注意核实相关信息。遇自称保险公司人员的来电或类似情况时,如心存疑虑,可通过保险公司网站、统一客服电话等渠道及时查验真实情况和相关人员资质,避免上当受骗。
㈣ 勿存侥幸心理。投保过程中遵守如实告知义务,确保个人信息资料真实准确;发生保险事故后第一时间通过正规渠道报案,如实提供案件信息,积极配合保险事故调查;不存侥幸心理,坚决抵制不法利益诱惑。
㈤ 一旦发现保险诈骗线索信息,及时向有关保险机构举报。涉及保险诈骗罪的,可向公安机关举报。
(注:部分资料引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、湖北省行业协会公众号内容)
TODAY IS